【侨联七十年】侨之梦|有恒七分 达观三分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9日
为纪念北京市侨联成立70周年,我们从各条战线选取了部分侨的故事进行宣传。他们有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有的是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有的是全国政协委员,有的获得了院士荣誉……他们的故事中都体现了“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的精神传承,体现了“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的民族品质。他们的故事,是一代代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真实写照。激励我们积极投身“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作用。
有恒七分
达观三分
——记新华社外事局离休干部陈萍
青少年时期的陈萍,曾在延安中央军委三局学习、工作,后调至新华社。1952年进入人民大学俄文系学习,1956年派驻越南新华社河内分社,回国后在新华社外训班工作;1960年学习西班牙文,毕业后调总社外事部(局)工作至离休。一生的时间都与革命、新闻和华侨紧紧相连,在这背后,作为新华通讯社原代理社长王唯真的妻子,陈萍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故事,见证了怎样的历史时刻,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坚定不移,又如何与归侨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走近这位千帆过尽的革命前辈,聆听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艰险与荣光。
激情燃烧的红色青春
陈萍出生于河南沁阳,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依靠做手工和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陈萍在家中行七,因兄弟姊妹多,即便父母整日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她出生那年家乡闹水灾,全家逃难到山西晋城投靠亲戚,一路上颠沛流离,她染上恶疾,险些丧命。陈萍六岁时母亲病故,以至不知道自己的确切生日。从那时起,她与哥哥姐姐们分工,协助父亲共同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彼时的旧中国暗无天日、侵略者横行,哥哥姐姐们相继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在他们的影响下,父亲带着最小的两个孩子——陈萍和妹妹,经历艰难曲折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也融入到革命队伍中。
不久,陈萍与一批干部和烈士的子女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来到延安。那时年仅12岁的她,上边区中学,去通信学校,毕业后在军委三局工作,后又响应新华社补充专业人员之需被抽调到新华社。战争期间,医务人员奇缺,延安号召女青年转行到医疗战线工作,陈萍立即听从召唤,和不少女青年先后到延安中央医院学习,并担任了妇产科助产士,直到胡宗南进犯延安,医院缩编,才回到新华社,跟随大队人马撤离延安,到晋察冀边区开展工作。
王唯真和陈萍在延安唯一的合影
(前边的小八路是陈萍大姐的孩子)
时刻准备着的革命伉俪
延安时期的陈萍正当花季,青春在学习和工作中匆匆走着,生活过得艰苦、紧张而快乐。她怎么也没想到,爱神会悄悄地降临到头上。从那时开始,她和王唯真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六十多个春秋。
得知王唯真是为参加抗战从菲律宾漂洋过海辗转数月来到延安的华侨,陈萍心里充满了敬佩和喜爱。自此,命运的红线将陈萍的爱情和事业与王唯真紧密相连。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全国人民都在为来之不易的和平欢呼,蒋介石却开始打内战,命令胡宗南率部进攻延安。中央机关各部门按照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有组织地分批撤出延安。1947年初,陈萍夫妇跟随新华社从延安转移到了晋察冀。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华社的大队人马又随中央从晋察冀经西柏坡到了北平。
1956年,王唯真被派往越南民主共和国,担任新华社驻河内分社首席记者、分社社长兼人民日报驻越南记者。当时越南刚刚打败法国殖民者,建立了人民政权,面对敌人的伺机反扑和北方的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几个月后,陈萍也被派到河内新华分社,负责每天向总社传送分社记者们采访的新闻稿件,工作紧张而忙碌。那时越南南方还未解放,北方百废待兴,已经建交的中越两国处于相互了解和支援的密切合作时期。王唯真带领河内分社的记者们以超乎常人的努力,采写了许多精彩的通讯、特写和消息,由陈萍发回北京。这些努力在促进我国人民更多地了解越南,促进中越两国更好地团结协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唯真与陈萍在越南工作期间
在女儿王枫的记忆里,童年时耳边总是日日萦绕着母亲陈萍“‘新华社河内X月X日电’‘逗点’‘句点’的朗读声,声声入耳,也点亮了女儿的新闻之路。
远赴巴西
1961年,中巴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巴西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由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被超级大国觊觎并插手,国内各派力量之间的明争暗斗,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政局十分动荡。巴西政权在摆脱各方困境的努力中派代表团来华,表示非常希望能与中国大陆往来,为巴西经济的健康发展寻求新的突破。王唯真随即作为特派记者前往里约热内卢,开辟新华社在巴西的新闻报道,为中巴建交开路。与此同时,陈萍开始学习西班牙文,准备到巴西配合王唯真工作。
两年的时间里,陈萍时刻关注着王唯真从巴西发回的大量消息、通讯和随笔,从中了解了巴西为反对大国政治干涉、军事渗透、经济掠夺和干预所进行的反政变、反控制,为保卫民族利益、维护国家经济自主和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等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也认识到我国记者在巴西开辟工作的危险性和深远意义。
1964年4月初,美国策动巴西政变的阴谋在几经挫败后还是得逞了,王唯真一行和中国派去巴西搞贸易、办展览的工作人员,被扣上“颠覆”和“间谍”的罪名遭逮捕入狱。经过中国与国际红十字会的多方努力,陈萍连同其他被捕人员家属终于可以分批赴巴西探监。在狱中,陈萍避开特务,将新华社关于巴西事件的国际新闻简报和国内营救情况的信息交给王唯真,使狱中九人及时了解了祖国的营救措施和国际舆论,备受鼓舞,为里应外合地赢得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通人”的一生
陈萍的革命生涯得益于全民抗战的大时代。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她走进了延安这个充满艰难而又光明的新世界,从此,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她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仰。这种信仰成就了她后半生的坚定、顽强和不屈不挠。
不仅如此,革命洪流也将她一生的经历与爱人王唯真紧密相连在一起:参与新华社外事工作、配合爱人国外工作之外,还全力以赴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的言传身教,传递着革命者的精神品质,也潜移默化地濡染、培养着孩子。女儿王枫评价母亲,“她是一个性情温婉,有耐心,且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人,从未因困难退缩,从未动摇过理想和信念。”即使在那段黑白颠倒的日子里,王唯真被下放干校经受劳改和批斗,陈萍背负着流言蜚语、构陷、谩骂,直面着挑拨离间,也坚定地与爱人并肩,她说过:“我们在延安时期就相识了,我深知他的为人、他的信仰、他的坚持,他是好人,我决不会离开他。”
陈萍倾尽一生的心血,始终不渝地支持、信任和维护着王唯真,这种执着的信念不仅仅源自于爱情,更源自于她对与王唯真共同坚守的革命理想和对革命前途的期许。陈萍自认为“普通人”,然而伟大正是出自平凡。女儿王枫说,“我的母亲是老百姓中的一员和八路军序列中的普通一兵,她从延安走来,并没有那么高的职务,也没有那么显赫而辉煌的历史,但她经历了大时代的陶冶,绿叶般地融入了祖国的春天。她的普通正是千百万人求解放的缩影,她的平凡正如共和国大厦的基石那样无声与厚重。”
人立于世,便是由方方面面的社会角色构成,不同角色之间相互依存、互相补充,才得以完整。英雄也好,平凡人也罢,都是陈萍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她坚定的信仰不仅支撑着自己经历了诸多艰难困苦的磨练,也深刻影响了后代的精神品位、观念和追求。
“不远万里从海外归来参加抗战、抵御外侮,为使积贫积弱的祖国强盛起来和国人一起奋斗、一起迎接光明。”这是陈萍对归侨群体的整体印象。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爱人王唯真多年来一直贴身保存的父亲的临别赠言,“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老一辈华侨对后代的这番殷殷嘱托,成为陈萍和王唯真对华侨使命和责任的共同认知、信念与行动。如今,这振聋发聩的留言,已成为了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期许和叮咛,“为了祖国团结起来,不受任何外族的侵略和压迫,把美丽的中国建设得更加富饶,让中华民族更加强盛!”
(作者:普文越)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版权所有
侨联概况
我要投稿
我要咨询